新闻中心

关注 | 武汉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工作情况通报

时间:2023-3-13 作者:凡贝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关注 | 武汉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工作情况通报

各区建设(住建)局,各预拌混凝土企业:

过去两年,面临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以及艰巨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城建局的坚强领导下,各区建设局和各预拌混凝土企业保持闯劲拼劲韧劲,以统筹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务实之为力求非常之效,围绕综合治理,高效统筹落实了疫情防控与行业监管各项工作,行业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工作标准不断提高,监管态势持续巩固、行业面貌根本性转变,预拌混凝土行业综合治理两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各区更加重视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工作,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构,实现了专事有专人管、专责有专人担。江夏区、蔡甸区、新洲区、黄陂区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辖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监管;青山区、经开区(汉南)统一由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实现了生产、使用环节的闭合监管;其他区均明确了责任科室和专职工作人员。

二是工作边界进一步明晰。“市级统筹指导、属地落实管理、市区高效互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黄陵闸等争议片区顺利纳入属地管理,全市预拌混凝土站点实现了全面监管。

三是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对照现行法规和优化营商环境有关政策,完成了《武汉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217号)第三次修订,为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按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湖北省《关于推动预拌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建文﹝2022﹞31号),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发布了《武汉市新型墙体材料及预拌混凝土“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措施。面临砂石原材料质量波动问题,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拌混凝土用砂石质量管控的通知》,从采购、使用、监督方面进一步强化了砂石质量管理要求。

(二)工作标准不断提高。

一是绿色标准明显提升。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高效的原则,组织编发了《武汉市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武汉市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绿色建设(标准化)示范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用于指导预拌混凝土企业新设站点建设、旧站点升级改造以及绿色生产日常监督管理,划出了管理底线、提高了标准要求。

二是质量体系全面搭建。组织中建商砼、武汉理工大等企业和院所编发了《武汉市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WHST-ZL-A1-2022),并在全市推广,帮助企业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记录表格等四个方面全面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全市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控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安全管理深入落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坚决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法定职责,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了《预拌混凝土企业(站点)安全管理检查表》,将安全生产检查融入“双随机,一公开”行业综合检查,并通过市区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等形式,督促站点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备安全生产专岗专员、落实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开展安全教育和演习、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工作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广。

(三)从严监管态势持续巩固  

一是常态化制度威力彰显。站点属地登记制有效执行,资质标准保持情况得到常态化检验,一站出现两家及以上经营主体现象有效遏制,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不合法站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青山区整理辖区各站点登记信息,归档成册;蔡甸区限期清退辖区两家租线生产企业,叫停一家未批先建企业;黄陂区、江夏区摸排辖区无资质预拌混凝土站点,并函告街道、环保、规划等部门依法处理;新洲区发现所辖4家企业未取得环评手续并函告区生态环保局,目前3家企业已取得环评批复;经开区(汉南区)、东西湖区成功推动3家临时用地搅拌站依法拆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划定三处集中产业园,推动辖区前期手续不全搅拌站集中搬迁。

二是日常监管不断加强。两年来,市级共抽查预拌混凝土搅拌站168站次,发现问题623个,包括质量行为问题271个,绿色生产问题344个,疫情防控问题8个,下发工作联系函64件,各区累计检查站点856站次,推进问题整改3607个,下发整改通知单216张,已全部完成整改闭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通过购买服务依托第三方力量,每月滚动式对辖区搅拌站开展全面普查,解决了人员少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江夏区制定365天巡查工作计划,实现检查提醒一直在路上、整改提升落实在日常。

三是“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持续发力。坚持开展预拌混凝土(砂浆)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两年来,定向检查了7家存在分设站点企业的资质条件保持情况,约谈企业5家;在各区普查的基础上,依托湖北省“互联网+监管”平台随机抽查了全市30%站点质量行为、绿色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向相关区建管部门下达工作联系函24份,通报表扬先进典型企业6家,通报批评问题较多站点6家,直面问题、动真碰硬,推动一批顽疾性问题闭合整改,形成强大监管震慑,行业整体水平有效提升。

四是各类专项整治稳步推进。车容车貌整治成效显著,委托武汉混凝土协会开展为期3个月的车容车貌全站点车辆覆盖检查,于市城建局官网发布车容车貌管理“十优十差”通报三期,提高了预拌混凝土生产站点车容车辆管理意识,改善了搅拌车整体形象;扫黑除恶整治落实有力,摸排“砂石霸”、“水泥霸”、“无资质供应”、“强买强卖”等涉黑线索并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协同推动超限超载治理,督促商混企业加强搅拌车、材料车管理,严格落实治超工作要求,补齐管理短板。

五是企业信用评价顺利起步。依托“武汉城建一体化平台”建立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信用信息评价体系,将日常、专项检查与平台常态化运用工作相结合,组织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序开展了平台注册以及加分信息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平台已成功录入信用信息443条(加分信用信息397条,扣分信用信息46条)。

六是站点信息公示导向鲜明。推动政务信息公开,连续两年公布全市预拌混凝土(砂浆)站点信息,重点公布企业资质条件保持情况,绿色生产达标情况,星级标识获取情况,并按照星级高低进行排序,紧扣绿色发展时代主题,形成鲜明绿色优先导向。

(四)行业面貌根本性扭转

一是质量安全更加稳定可靠。技术人员质量把控水平不断提高,原材料品质持续好转,试验室和配合比管理进一步规范,生产控制水平更加稳定,两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预拌混凝土相关重大质量安全事故,2021、2022年度综合检查中,质量行为、安全生产检查项达标率均达到了90%,各企业积极申领《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目前全市191家站点中共有114家站点取得了安标证书,安标证书获取率60%,对比行动初期增加了88家,增长340%。

二是行业形象更加绿色环保。各企业持续加大绿色改造资金、设备、人员投入,截至2022年底,全市绿色生产达标站点数由行动初期的107家增至174家,达标率由61.1%增至91%;积极响应绿色星级创建行动,全市绿色生产星级标识获评站点数由行动初期的5家增至50家,实现了倍增,中建张湾、龙欣、益马、荆瀚致远等企业按照最新理念、最高标准建成了整体全封闭搅拌站;行业绿色运行水平持续提高,收尘降尘、废水回用、厂区清洁设备有效运转,扬尘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从市环保局的扬尘监测数据看,全市混凝土站点月扬尘超标次数(PM10小时浓度超标次数)由行动初期的近百次下降到如今的十次以内,企业逐渐与周边环境相容,行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越发协调。

三是生产厂站更加智能智慧。中建商砼(武昌站、江夏站、张湾站)、湖北新八长青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福锣建材等先进企业率先投入智能厂站建设,建设了一批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为核心的高标智能化站点,实现了智能成本管理、高效业务调度、厂区可视化、无人磅房、网络客服、车辆实时监控、信息智能提醒等一系列信息化转型成果。

四是创新活力更加强劲勃发。在汉企业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实现了轻质高强混凝土、透水混凝土、透光混凝土、超缓凝混凝土、超高泵送混凝土、耐高温混凝土等新型特种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武汉盛大长青建材有限公司研发出的花岗岩切割尾料混凝土生产应用技术,成功将原状湿锯泥作为原材料应用于混凝土生产,全市每年预拌混凝土相关专利获批百余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星级绿色建材供给不足。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创建高星级绿色建材是推进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手段,当前,全市共有预拌混凝土绿色建材星级企业12家,其中三星级9家、二星级3家,仅占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8.1%,反映出全市预拌混凝土高端供给能力不足。

(二)产业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全市年产量350万方以上企业仅有三家,行业仍然呈现出多而弱、小而散的局面,竞争不断加剧,产能利用不高,利润严重挤压,距离大而强、稳而康的发展局面仍有差距。

(三)低碳智能化发展水平不够。智能制造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大数据平台技术、新能源技术、骨料整形技术、低碳胶凝材料应用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技术、固废与建筑弃料再生技术等低碳智能技术普及度不高。面对材料价格涨、环保要求严、人工成本增、产品价格低、回款压力大的严峻形势,低碳智能发展已成为降本提质增效的唯一出路,相关技术亟需进一步集成应用。

三、下步工作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今年一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奋进之年,也是武汉市“项目投资攻坚年”“城市更新年”,武汉市正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基础设施“五个三”行动计划,在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积极谋划一批百亿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加速增长、发展势头十分强劲,预拌混凝土市场需求仍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旺盛。面对重大责任、艰巨任务和光明前景,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巩固综合治理工作成果、提升监管效能,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绿色水平,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低碳集约,为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巩固综合治理两年行动工作成果。一是坚持常态化管理制度,坚持预拌混凝土站点属地登记制、预拌砂浆企业备案管理制,确保站点人员、设备满足资质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坚持整治代加工、一站多经营主体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坚持打击无资质生产供应,优化营商环境。二是推进质量体系更新,加快推广《武汉市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全面提升质量管控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三是压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强化安全提醒和检查,实现安标证书获取率100%。

(二)开展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攻坚行动。一是推动面貌再提升,加快升级改造,全市站点全部达到绿色生产星级标准,2023年6月仍未达到星级标准的四环内站点将由各区人民政府组织外迁,2023年底仍未达到星级标准的站点,资质换证不予通过;二是推动习惯再养成,加强“三废”、扬尘和噪音管控,落实“四个确保”,确保配备专职保洁人员,确保出入口、厂区和车辆清洁,形成绿色运行习惯。三是推动供给再升级,开展绿色建材倍增行动,加强绿色生产和绿色建材标识服务指导,实现全数企业取得绿色生产星级标识,支持创建高星级绿色建材;四是严控新站建设,四环线内不得新建搅拌站,四环线外新(迁)建站点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达到绿色生产三星级标准。

(三)大力支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多种方式整合一批过剩产能,促进产能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企业向上下游相关产业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二是推广低碳智能技术,加强“三废”、建筑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渣、精品骨料等非传统材料的研究使用,推动低碳生产;支持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和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建设低碳厂站;推进无人值守地磅系统、骨料自动取样系统、细骨料智能检测系统、粉料入仓集成系统、混凝土抗压强度智能检测系统等智能技术装备应用,打造智能工厂;推广“工程邦”、“砼链”等“互联网+”专业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提供采购和销售在线交易、物流和场站数字化管控、多方在线协作、金融支持等全流程、全要素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能,推动实现混凝土产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做大协会“朋友圈”、促进行业广泛交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关注并引导企业自觉同国家政策、管理要求和行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更好服务企业、行业和政府。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2023年2月28日

来源: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