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关注 | 北京建工新材公司传统搅拌站实现智慧转型

时间:2021-9-6 作者:凡贝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全流程管理平台近日上线,完成了从原材库存数据分析—原材进厂入库—搅拌生产—产品运输的全生产流程智慧运行。“从原材供应商到客户项目,手机里都有我们APP,这样的数字化智能管理,在北京还是第一家。”北京建工新材公司建恒站站长金颖表示。

关注 | 北京建工新材公司传统搅拌站实现智慧转型
智能控制中心

门房变仓库:原材进场“0值守”下午2点,一辆满载粉煤灰的运输车缓缓驶入建恒站过磅系统,随着二维码扫描的“嘀”声,道闸挡杆抬起,车辆从过磅系统驶向指定料口,在建恒站的磅房,整个原材过磅除了司机本人外,不需要其他职工。原来就在近日,过磅系统旁的门房成了搅拌站的“临时仓库”。“您好,网上下单的砂石已送达,请收货。”“材料数据已更新。”原本物资采购人员需要到现场查看及物资统计计算库存后进行采购的任务,手机操作就可以实现。在原材入库过程中,物资部门在手机APP上,可以实时查询货仓余量情况,及时安排原材采购“下单”,形成了原材料“进向物流”的二维码。供应商可以根据“下单”二维码信息安排供应计划,司机接收二维码订单信息后完成运输任务。“传统的采购模式,我一天要打无数个电话,催供应商、催司机,查看原材入库情况。”物资部门负责人孙鲁希看着手机里的手机定位介绍说:“现在可以在手机APP随时查询运料司机的车辆位置信息,通过与供应商料场的可视化,实时监控原材质量,真是科技解放人力啊。”原材入场后便开始称重过磅了,曾经一旁的门房里都会走出一个人,根据过磅数值填写单据交给司机。“我们的智能过磅系统,原材料车是可以自动称重的,可自动记录过磅车辆的车牌号、重量、时间等数据,我在手机APP上就能进行抽检登记,我走到哪都可以办公。”孙鲁希欣喜地说。
智慧空间:5公里连线西部区域从智能过磅系统离开的石子承载着专车走进了相应的料仓,每一个料仓都装有能够自动感应读取的“料位仪支撑系统”,显示着石子的体重。“你好,您已进入生产现场,请佩戴好安全帽,注意安全。”120度广角5米范围内红外线人体感应语音提示器稳稳地装在搅拌筒仓上,能够自动感应职工的到达情况,走到这里便正式进入生产厂区了,提示器的上面还装有能够下毛毛雨的喷雾,走进厂区的职工犹如进入了无尘的科技殿堂。“提示器的旁边还可以扫码。”职工们看到刚刚装好的“粉料仓吹回口门禁系统”兴奋地说着,“把原来的大锁头换成了手机扫码,粉料就能通过手机扫码按照‘指令’进入规定粉料仓,避免粉料吹错仓和吹满仓等浪费情况,真是方便啊。”砂石和粉料自行来到各自的“房间”后,就像“拥有智慧的石子”一样在智慧系统的带领下,来到“发货端智能调度系统”,按照生产指令,根据系统分配的配合比需求,进入搅拌机后搅拌生产变成混凝土。所有的流程都在4米高、14米宽的展示屏上可以看到,拥有专用光纤传输、54路视频监控、液晶显示单元的影像展示着混凝土从原材上料—搅拌生产—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这里就是建恒站的“智慧大脑”智能控制中心。在这个280平方米豪华极具科技感的“智慧空间”,建恒站通过点对点专线连接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关键技术打造中央控制室,实现了5公里连线西部区域的智慧布局,相距5公里的建恒站和西道口站的操作人员可以在同一个地点办公。
“数字+”运输:智慧送货精准服务一辆辆印有“北京建工新材”的混凝土罐车有序出场,罐车司机准备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运输到工地上,通过“直播”的方式与项目、搅拌站工作人员分享自己的“行程”。而在此时,新材公司建恒站的“智慧出场系统”正在紧张忙碌着。“您好,需要C30混凝土1000立方米,请尽快安排送达。”在传统的搅拌站,这样的要货订单电话每日都会收到,订单收到后由生产部门进行审核安排调度进行排车排产,由技术部门发送生产配合比单,最后由票工打印涵盖混凝土数量、配合比、运输地点等信息的运输小票交给司机,司机手持运输小票在规定时间内将混凝土运输到工地,全程都是人工进行。凭借着传统的运输模式,新材公司通过“数字+”的智慧创新,打造了从“工地要砼—自动派单—智慧排车—实时送货”的全流程智能出场管理平台。“以前我们通过电话沟通送货,整个流程都在等,现在直接网上下单就行,混凝土信息、发货信息、车辆信息、车辆运输动态情况在APP都能看到,这样的混凝土运输服务,在北京市真是第一家。”工地项目负责人说道。新材公司研发的“智慧出场系统”在建恒站的落地使用,实现了系统自动派单、司机小哥到位取灰、到货电子认签、泵车线上电子签认的全部线上操作和数据实时回传到CEM系统,有效节省了生产统计的报表工作、调度的派单等任务量,节约了人工成本近30%。北京建工新材公司传统搅拌站的智慧转型,节约了劳动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为公司产业发展培育了产业工人队伍,为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来源:中国建材报

分享到: